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时间: 2023-12-05 12:20:31 |   作者: 印染

  依海而生,与海为伴!今天,浙江人家门口这片相当于两个半以上浙江陆地面积的蓝色国土,已经被赋予了更深的时代意义。依托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舟山群岛新区两大“国家战略”举措,浙江成为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和“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战略”的先行先试者。“海洋生产力”的深度挖掘,则为浙江经济新一轮发展启动了新的引擎。

  根据《浙江省海洋新兴起的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预计,2015年,浙江省仅海洋先进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港航金融和信息服务业等四大海洋新兴起的产业增加值就要达到2100亿元左右。面对这波海洋新浪潮,面对冉冉升起的海洋新兴产业,浙商早已不甘心只当配角。

  乐清七里港造船基地,一台台高大的龙门吊随处可见。因为没有作业,这些曾经忙碌的“大家伙”只能静悄悄地伫立在冰冷刺骨的海风中,分外寂寞。而位于虹桥镇后塘村的中欧船业生产基地可谓“热火朝天”:排水量约4000吨,续航力为12000海里的“全能型”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已完成了1/3的工程;一艘178米长的二类化学品船基本成型……

  “这几年,波罗的海指数持续下跌,整个造船业都不紧气,我们庆幸,提早向‘海工’装备制造转型转对了。”温州中欧船业副总经理邵永昌说。中欧船业2007年重组后就将海洋工程船及特种船制造作为公司发展的主要领域。因为这个决定,当时中欧成为很多同行眼里的“异类”,“当时散货船的利润还是很高,大概有30%至40%呢。但现在利润最多维持在5%左右。”

  为获取海洋工程船及特种船舶的订单,中欧船业积极地“走出去”,与国际船舶公司广泛开展合作。2011年2月承建“全能型”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成为中国首家涉足科考船制造的民企。今年10月份该船交付使用后将成为国家深海及洋区的海洋科学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的海上移动实验室和实验平台。“我们手头的订单2/3涉及海工项目。”邵永昌说。

  邵永昌透露,2013年起,中欧将不再接散货轮这一传统订单,“今年我们最大的目标是完成与法国客户的合作,共同进行浅海钻井平台的研发制造。”

  绍兴县柯北工业区的绍兴蓝海纤维科技有限公司厂房内,一条生产线正缓缓地吐出一团团白色纤维。从外表看上去,它与普通棉花的纤丝并没什么不同,“它的名字叫功能性海藻酸纤维,是我们子公司蓝海纤维科技的最新研发产品。”浙江越隆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傅明晟介绍,几天前结束的项目成果鉴定会上,包括蒋士成、孙晋良、周翔、姚穆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专家鉴定团,给出了“技术成果居国际领先水平”的鉴定结论。

  据了解,海藻纤维来源于海洋生物,以纯水作为溶剂,生产的全部过程和产品使用中都不会造成了一定的环境污染,拥有非常良好的生物降解性和相容性。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英美两家垄断企业年产不足100吨,产值却高达55亿美元。2010年11月起,越隆控股引进武汉纺织大学朱平教授的海洋生物质纤维项目,开发出性能好的功能性海藻酸纤维,并自主设计研发适用于海藻类纤维规模化生产的生产线。该项目也因此成为国内纺织行业首个与海洋经济战略相关的项目。

  傅明晟介绍,海藻纤维“加速止血、缩短伤口愈合时间、防止伤口感染细菌”等功能令其在医用敷料方面大放异彩。在国外,一片花费1毫克海藻纤维制成的医用创可贴,售价就高达9美元。他们已不再满足简单的原料制造,转而向终端应用产品领域进军。“除了医用敷料外,我们还在探索海藻纤维美容、保健产品,制成轻盈便捷的消防服……”

  1月29日晚上8点,浙江富通集团总部的四楼办公室里依然灯火通明。“富通集团舟山海洋工程用缆”项目工作小组正向董事长王建沂汇报项目进展情况。自从去年9月在海洽会上与舟山海洋产业集聚区管委会正式签署项目投资协议以来,王建沂每月都要召开2至3次类似的项目推进会。

  富通集团是中国光纤、光缆和光纤预制棒产业的领军企业。该公司位于舟山经济开发区新港工业园区内的海洋工程用缆项目,计划总投资约20亿元人民币,最重要的包含海底光电缆、高压和超高压大长距离电缆、船用电缆、海上钻井平台电缆等特种线缆等。

  对项目的未来,王建沂充满信心。他表示,下一步,富通集团将联手世界500强企业住友电工以及富通集团控股的昭和电线集团,合作研究、开发填补中国空白的深海超高压电缆技术。“我深信,我的选择是正确的。”王建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