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火出国门的中国外卖竟能引发巨大的生态浩劫!
时间: 2024-03-26 20:05:34 |   作者: 信息公开

  工作日早上忙得晕头转向,一看时间快到12点了,又要烦恼午餐吃什么。炎炎夏日对出门也望而却步,怕晒黑就点外卖吧!

  打开手机各大外卖app,动几下手指头就有美食送到门前。真正是既省时间又方便,听说还可以留言让帅哥来送(还有这种操作?)。

  外卖不止是主食可以点,还有奶茶等各种下午茶、水果、宵夜,令人惊叹的是,居然火锅还能叫外卖!

  艾媒咨询在不久前发布的2017上半年中国在线餐饮外卖研究报告预测,今年外卖市场整体交易额将达2045.6亿元,增速为23.1%。

  从2011年起,中国在线餐饮外卖市场就从始至终保持着比较高的上涨的速度,但整体市场正趋于稳定。2017年,整体交易预计突破2000亿元的外卖,与打车并列成为O2O行业交易顶级规模的两个领域。

  外卖俨然慢慢的变成了人们继做饭、堂食后第三种常规就餐方式。即使在有空做饭的周末,很多人还是可能因为一觉睡到日晒三竿、懒于买菜等原因而经常点外卖。

  这些外卖,经过选材、制作、打包、配送几道工序最终送达用户手上。其中怎样选食材,选什么食材,作业环境、步骤我们不得而知。至少面前的外卖看起来好吃又貌美。吃完后收拾,塑料盒,塑料袋,一次性筷子、汤匙、吸管再被打包好扔到垃圾桶。

  吃饱喝好的你,拍拍肚皮,打个嗝,或许就心满意足了。可能也有人会看着成堆的塑料垃圾内心会有点波澜,但终究也未能改变什么。

  在这个看脸的时代,就连快餐盒也需要讲究使用者真实的体验。踏踏实实做产品还不够,一样的味道,颜值高的包装当然给人更胜一筹的感觉。但追求“好看”的同时,又出现了过度包装的问题,小小一个塑料盒子外面有大大的纸盒,有些甚至还有腰封……

  按照中国在线餐饮外卖用户的消费频次估算,每周至少有4亿份外卖奔赴在路上,而它们至少产生4亿个一次性餐盒和4亿个塑料袋,以及4亿份一次性餐具。

  25分钟,没错,不足半小时。外卖的塑料袋仅仅是为了在派送过程中区别不同的订单,不至于混淆。可是一个降解一个塑料袋至少需要470年。

  外卖包装由于包装质量不一,而且夹杂着生活垃圾,回收利润低,所以目前对它的解决方法其实是两个:填埋和焚烧。然而,填埋会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影响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焚烧则会产生有毒有害化学气体,对大气环境产生不利影响。这种影响会随餐品外卖业的发展而越来越严重。

  另外,很大一部分的塑料垃圾(每年约800万吨)被倾倒进海洋,相信有关注海洋生态的小伙伴也知道,到2050年,海洋中塑料垃圾的总重量将超过鱼的总重量。

  这些塑料垃圾留在海洋里会产生什么严重问题,看过小益之前推送的澳洲超市Woolworths用环保袋全面替换塑料袋也自然清楚

  不再唠叨这些事(不是破事),经常看着这些图片,大概大家也麻木了吧,“这只海鸟,这条海豚,与我的生活有何干系?”“我又不是住在海洋里,我只在意自己生存的方寸之间就好了”“可怜的海鸟”。

  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海洋里塑料垃圾最终会在无形之中以“塑料微粒”的形式回流到我们的食物链,危害健康。

  美国权威科普杂志《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两年前发布了一份关于中国食盐的调查报告。报告数据显示,从中国各地所购的15个品牌的普通食盐中,都发现了用来生产塑料瓶的聚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乙烯,以及玻璃纸和其他多种塑料。海盐被塑料污染的程度最高,盐矿食盐的塑料微粒则相对略低。

  不过塑料微粒的锅不该全部由外卖背。塑料微粒主要来自于日常个人护理用品,譬如洁面乳、洗发水、化妆品等,还有,涤纶、锦纶(尼龙,或者聚酰胺)等人造纤维织物。

  每次洗衣服,那些雪纺、化纤面料的塑料微粒就会经过水循环系统而流入江河湖海。这些塑料微粒吸收海洋里的有毒污染物后又再被其他鱼类误食,因为它们长得很像鱼卵。最终海鱼被捕捞回到人类的餐桌,中学生物课堂上的食物链循环,讲的就是这么一回事吧。

  虽然原理上很难直接表明塑料微粒如何具体地致某种病,但可以解释它是如何损害人体机能:直径较小的塑料微粒可进入组织细胞,蓄积在肝脏中,引起炎症反应、造成慢性沉积中毒。还有可能进入血液,当达到一定浓度时,影响内分泌系统。

  有才能的话,还可以像发挥创意,像非洲小伙 Tateh Lehbib,用塑料瓶在沙漠难民营中盖房子,既耐雨抗高温,又免于污染海洋。

  在他和环保团体的发声下,就连迪士尼乐园动物王国和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体系史密森尼博物馆的美食区都不再提供塑胶吸管,转而提供纸吸管。

  着眼未来,开发可生物降解塑料外卖和快递纸箱塑料包装材料,是解决日益严重的“白色污染”问题的根本途径之一。这类型材料在外卖包装和快递包装上未能广泛应用,主要的限制性因素有性能缺陷、成本高昂、认识不足等。

  国家从政策、监管、宣传和市场引导等方面发挥非消极作用,综合运用税收优惠、经济补贴等方式,支持科研团队研发和生产销售生物降解塑料包装材料。而企业就必须要做到不过度包装,坚持绿色生产。